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24-2025学年,济宁医学院秉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动艺术教育在全校范围内的深入开展,致力于为医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艺术教育体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本报告将对本学年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全面总结与阐述。
一、艺术教育开展情况
(一)课程体系建设
1.公共艺术课程设置
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在本学年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了《电影鉴赏评论》、《服饰搭配艺术》、《音乐美学》、《钢琴艺术史》、《古琴艺术鉴赏》、《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舞蹈鉴赏》、《园林花卉文化与鉴赏》、《茶文化与鉴赏》等165门公共艺术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其中23门为校内开设课程,142门为中国大学慕课、超星泛雅、智慧树等教育平台引进网络通识教育课程,构建了“线上与线下、课程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2.专业融合课程探索
结合医学专业特色,积极探索艺术与医学的交叉融合课程,本学年开设艺术类专业选修课16门。例如,在口腔医学专业中开设了《口腔医学美学》、《口腔人文医学》课程,将美学原理与医学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医疗过程中对美的感知和应用能力;在法医学专业中开设《刑事摄影》课程,将摄影技术与法学知识紧密结合,旨在让学生掌握运用摄影手段记录犯罪现场、固定物证的专业技能,这对培养法医学专业学生严谨的证据意识与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护理学专业中开设《跨文化护理》课程,聚焦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护理服务需求,有助于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人文关怀能力,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医疗护理环境。这些融合课程的开设,不仅丰富了专业教学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视角。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专职艺术教师配备:学校现有专职艺术教师2人,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业涵盖音乐、艺术学等多个领域,学历水平和专业结构较为合理。专职艺术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本学年艺术教育课程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师队伍补充:为进一步丰富艺术教育师资力量,拓宽学生艺术视野,学校还聘请了多位校外艺术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艺术工作者定期来校举办讲座、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带来了前沿的艺术理念和丰富的实践案例,有效弥补了专职教师队伍的不足。
(三)艺术活动开展情况
1.开展多元艺术类活动
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打造多元艺术类活动矩阵。聚焦“大爱济医”文化特色和儒医文化内涵,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合唱节、孔子学堂等品牌艺术类活动;举办“大爱济医 逐梦启航”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暨迎新文艺晚会、“笔墨传岐黄 丹青绘本草”中医药文化书画展、“济医留声机”毕业季草坪音乐会等特色艺术类活动;积极搭建专业与艺术融合的平台,已举办3届 “医路生歌”生化歌曲大赛,并在第七届中国大学生生物化学歌曲大赛中获得国赛三等奖的佳绩,已举办5届【医心医路】解剖学摸骨大赛,还举办了多届病理学绘图大赛、微生物学创意绘画大赛、创意组胚大赛等;邀请知名作家马伯庸、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蒋亚丽走进济医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类讲座等文学艺术实践类课程802项,吸引7.2万余人次学生提升艺术素养、涵养审美能力。活动开展情况先后被中国网、中国中医药网、山东省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
2.拓展美育实践载体
本学年,我校大学生艺术团应邀赴济宁市鱼台县,为第九届鱼台龙虾节献上专场演出,参加日照市大学生沙滩音乐节、“初光同行 港城融荣”--港城合声音乐行动计划等属地特色文艺活动20余项,吸引万余名群众驻足观看;赴莒县、五莲参加“花漾日照”春季游及日照旅游青春使者采风活动,通过Vlog拍摄制作等形式助力地方旅游宣传,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大学”共同体的美育建设注入了鲜活力量。
(四)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设施建设:学校现有艺术教育专用教室1间,保障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的需求。此外,学校还拥有现代化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多功能演艺厅,为各类艺术活动的举办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趋势,学校积极推进艺术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公共艺术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电子图书、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其中艺术教育教研室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程被评为校级数字课程。
二、艺术教育取得的成绩
(一)学生艺术素养提升
通过本学年系统的艺术教育课程学习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参与,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大部分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自身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提高,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也进一步增强。
(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
艺术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营造了积极向上、富有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艺术节、孔子学堂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活动,吸引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关注,丰富了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艺术教育影响力扩大
学校对接积极地方文化需求,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区域文化建设。本学年,推报师生及其创作的文艺作品参加“‘鲁’风青年‘潮’在山东”山东省青年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中国诗词大会等省市级以上文艺赛事活动8项;火烈鸟啦啦队多次参加各省市演出,2024年取得全国啦啦操联赛总决赛集体花球规定套路第一名,集体街舞规定套路第一名,集体爵士规定套路第二名等优异成绩。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艺术教育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虽然学校已开设了多门公共艺术课程和部分艺术与医学融合课程,但课程体系仍不够完善。部分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艺术与医学融合课程的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还不够丰富,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多样化的艺术学习需求。
(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学校专职艺术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师生比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艺术教师的专业背景与医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在开展艺术与医学融合课程教学时存在一定困难。
(三)艺术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学校现有的艺术教育评价机制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艺术活动成果的评价,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和艺术教育过程的评价不够重视。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考试、作品展示等形式为主,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较为局限,主要由教师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社会评价参与度较低。
四、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一)优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确保课程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形成系统、连贯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深入推进艺术与医学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邀请医学领域专家和艺术教育专家参与课程设计,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和临床实践需求,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打造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艺术与医学融合精品课程。
(二)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专业培训课程和教学研讨会,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支持教师开展艺术与医学融合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教学改革项目、科研课题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和支持。
(三)健全艺术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和艺术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艺术活动成果,还要注重对学生艺术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审美素养等方面的评价。采用考试、作品展示、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不断优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实践平台,健全评价机制,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