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庞立生 郗厚军|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义、现实挑战及推进策略

发布时间:2024-05-15浏览次数:10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应被高度重视、全面理解和科学把握。在核心要义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注重恪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遵循协同育人的理念指导,强调“六要素养”的队伍锻造。就其面临的现实挑战而言,当前存在一些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意识不够、教师配备不足、教师素质能力不齐、教师培训和协同不强等问题。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要在打通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意识、配备、素质、培训、协同、管理之间的环节上下功夫、见实效。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立德树人;推进策略


作者简介:庞立生,男,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郗厚军,男,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庞立生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和抓住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这个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深邃的战略眼光、高远的历史站位和宽广的国际视野,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办好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高度来看待,对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思政课教师可以说是深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决定着这项战略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水平。新时代,必须准确理解、科学把握和精准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义、现实挑战及推进策略,着力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意识、配备、素质、培训、协同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支信仰坚定、学养深厚、修养高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献。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恪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导向,遵循协同育人的理念指导,强调“六要素养”的队伍锻造,科学回答了思政育人的内在规律,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1. 加强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着一个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已显现出系统整体和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提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使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使小学、中学、大学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体系”,明确了顶层设计、整体统筹和分层培育的方向与举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提出“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的构想,“衔接”一词已然强调了大中小学段的内在教育关联。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可以说各学段对德育一体化体系建设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2019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3]此后,学界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观念认识、课程目标、教材体系、师资队伍、保障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模式。整体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兼具国家意志、社会期待、人民要求、学生成长等多主体、多诉求的培根铸魂工程,其核心内涵旨在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价值旨归,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为原则遵循,以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为目标导向,构筑起纵向一体化、立体化、网络化的铸魂育人新体系,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间的顺序性、衔接性和连贯性,着力打造青年学生共同的思想和价值基础。

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承担着主体责任和主导作用。可以说,思政课教师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链条上是“终端”,而推进这项战略工程除必要客观力量支撑以外,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是恰切融入与持续激活思政课教师力量。2019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2022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建好“大师资”。同年1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指出要“培养一支优秀师资队伍”。实际上,思政课教师一体化主要是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纵向衔接和一体化建设,其核心意涵是思政课教师聚焦立德树人,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壁垒,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紧守一段渠、只种一亩田”的局面,秉持一体化要求、一体化配备、一体化培养、一体化教研、一体化评价,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友好交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与协同育人,从而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呈现本学段、本教职的思政育人效果。

2.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恪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思政课价值导向事关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事关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共同的价值导向追求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基础。

思政课教师是立德树人的责任主体,也是育人以德的实施主体。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师的根本价值导向,解决教育根本问题是思政课教师在价值追求上的内涵诠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何以可能?关键在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具有高度一致的根本价值取向契合点,即都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为价值目标,旗帜鲜明地亮出并践行了“培养什么人”的价值追求;都以“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5]为价值选择,用“八个相统一”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生动诠释了“怎样培养人”的价值追诉;都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价值指向,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价值追问。可以说,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同一性、同向性以及同质性的价值导向,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价值基础。

3.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遵循协同育人的指导理念

协同常被用来指称一个共同体行动中那些积极的、相互彼此支持和团结统一的行为。协同育人是在立德树人实践工作中重视各要素、各方面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彼此协同,以达至同向同行、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理念的应用,可以说在内涵上集中彰显了党在思政课建设观念上的创新,内在蕴含着一种更具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和更为广阔的系统视野,把分散在立德树人各个时段和场域中的育人资源、思政方法和有益实践加以系统化,经由协同合作、资源整合以及优势互补获得新的融合发展,实现不同学段和地域环境的场景转化,从而最大化发挥立德树人综合效应。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遵循协同育人的理念指导,主要是缘于思政课总目标的有效达成是由不同学段思政课分目标的实现汇总而成,本质上是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育人实践的协同配合。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6]。协同育人就是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在科学把握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育人“功能差异”和“功能互补”的前提下,发挥和实现接续式、融入式、嵌入式的铸魂育人协同效应。

进一步讲,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其思想意识、认知发展、学习水平、道德观念、法治思维的提升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意味着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培塑过程,做到顾全大局彰显全员育人、守渠到位凸显学段意识,既不揠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这亦要求思政课教师将育人总目标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的阶段性目标,接续有次第、分层次地规划各学段教育目标。整体来看,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是互补合作的关系,这一协同育人是互助的,不是使动的,更不是分离甚至对抗的关系,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要达成的是为助力青年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提供一种自由的、道德的合作秩序,而非各自为政、鲜有往来、缺乏协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熔铸贯通育人链条,积极调动和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统筹协调、梯次衔接、有机协同和有效配合,可以说是使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既各自守其职责且互相关联,又各司其职且相互贯通,最终促使思政课教师的铸魂育人工作结成一个整体、形成强大合力。

4.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强调“六要素养”的队伍锻造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对培养时代新人迫切渴求的政治高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先后30余次深入大中小学校调研考察,主持召开多场师生代表座谈会,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特别是精准凝练了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先生”到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再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一系列优秀教师所葆有的素养要求和精神特质,赋予教师职责使命和核心素养,以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与更加高远的志趣追求为广大教师追求崇高师德境界、不断修身提供了价值坐标。值得注目的是,2019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素养”期许与要求,从信仰之维、学养之维、修养之维集中展现了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丰富内涵。其中,“政治要强”“情怀要深”体现了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信仰之维,特别是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揭示了思政课教师在崇高理想和精神信念方面的思想追求。“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体现了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学养之维,特别是强调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以及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表达了对思政课教师在学识水平和教学思维方面的根本要求。“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体现了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修养之维,特别是强调要遵守教学纪律、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以及要有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阐明了对思政课教师德性修养和职业操守方面的内在规定。可以说,以上三个维度彰显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价值旨趣和精神风貌,也内在地规定了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职业追求、职业情怀和职业态度、职业境界,为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22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7]。思政课教师是引领学生思想价值、政治观点、道德观念、法治思维渐趋成形与持续向好的关键力量。实事求是地说,“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8]既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也不能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更不能简单照本宣科、搞填鸭式的“硬灌输”。思政课教师要想把道理讲好,打造科学的“配方”、精湛的“工艺”以及时尚的“包装”,实现从树立信心到坚定信仰,从被动灌输到引发引导,从感染学生到赢得学生,从“点名课”到“网红课”,使思政课变得有意思,学生都爱听、真相信,就必须对标“六要素养”,一体化共筑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体系。具体来讲,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一体化锻造是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一体推进的内容系统以及高线引领、长线筑基、底线约束相统一的运行保障系统协同联动的整体,旨在全面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信仰、学养和修养,建设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目前仍然面临一些严峻的现实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和科学剖析这些问题,才能找准应对的有效策略和着力点。

1.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意识不够,消解了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合作动力

一体化建设意识和共识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思政课教师葆有强烈的一体化建设意识,高度认同一体化建设价值,可以为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从而使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得以增强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不断加强互动与交流;反之,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意识不够可能会导致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陷入各管一段、互不知晓、不愿合作的状态,进而产生闭门自守、隔离割裂的境况。目前,从凝聚一体化建设意识和价值共识的新要求来看,一些学校和教师仍然存在一些欠缺。从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来看,主要存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对这项战略工作未能高度重视,对其整体育人、协同育人以及合力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一体化建设仍然是一个“叫好不叫座”的事情,口头上都说重要、有必要,可是要“动真格”了,却又缺乏顶层设计和全局统筹,这成为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推进速度和实践效果的一大障碍。从各学段育人实效来讲,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许多中小学教师只知埋头教书,只关注学生应试成绩,渐渐淡忘了课程实践的根本功能——育人,渐渐失去了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怀意识,致使整个课程体系迈向了‘失魂’的边缘,课程的人文底蕴被削弱,整个学校课程体系沦为知识教育、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的附庸”[9],忽略了育人才是教书的终极目标,致使一些思政课教师对参与一体化建设存有反感情绪,认为这是党和国家以及学校主管领导该考虑的事,作为学校一名普通教师只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0]就算完成教育职责使命了。但事实上,思政课建设一体化意识的提升,既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职业认知和职责使命感的一体化生成,更迫切要求实现一体化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都形成了思维上的整体感、认识上的共同体,才能在行动一体化中把握好自己的位阶、角色和作用,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削弱了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效能

充足的思政课教师配备数量可以为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整体效能提供稳态的价值作用,使一体化建设育人效能得以充分发挥。新时代,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思政课教师编制配备问题予以规范。例如,2019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在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同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完善编制保障,核定或调整中小学编制时应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然而,现实地看,思政课教师数量和教学需求之间的“供给差”仍然是制约教师一体化建设的短板因素。一是部分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不齐”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与1350的思政课师生比配备要求差距依然较大,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最大的问题是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教师配备“数量关”亟须破解;二是部分学校在配齐思政课教师过程中出现“配齐”与“建强”相脱离的问题,有的学校以牺牲质量来盲目追求数量达标,降低思政课教师准入门槛,从专业不符合要求的校内行政人员中找兼课教师或从校外招聘兼课教师,甚至一些学校临时招聘在读硕博生作兼课教师,形成了思政课教师队伍“东拼西凑”的局面,导致思政课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背离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初衷。

3.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不齐,影响了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教学效果

教师素质能力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水平同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成效呈正相关。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与之相关的两个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一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培养轻重有失衡倾向。例如,“部分地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形成的‘培养惯性’是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阻碍因素。这种‘培养惯性’表现为‘重过程轻结果’‘重外延轻内涵’,倾向于满足教师快速上岗的‘短期目标’,而非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设计。在这种‘培养惯性’影响下,部分思政课教师素质得不到均衡发展”[11]。二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面临职业认同和教学胜任力的严峻考验。一方面,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希望、新要求、新任务,并实施了一系列一体化重要部署使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但这些成效目前多以教师典型课的形式呈现且止步于各类教学活动公开展示层面,并未跃升为思政课教师的常态课,其整体视域下一体化功能和价值被阻隔或切断。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不尽如人意,如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招聘大都不作专业性要求,致使一些教师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有些教师还会被安排教授其他学科课程,思政课教师兼职情况仍旧普遍;中学阶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倒逼,多数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选择重分数轻德育;大学阶段,一些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出于对科研成果考核和职位晋升的考量更加注重科研而轻视教学工作。这就使得在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要求下,思政课教师面临巨大职业认同和教学考验,表现在思政课教师是把本职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还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投入真情实感和忠诚热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还是做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还是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可见,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难题。

4.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和协同不强,阻滞了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教师培训和协同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实现条件。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学习和互动交流协同来结成具有共生结构的一体化育人共同体,有助于打破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相对隔离割裂和保守封闭的困局。实际来看,仍然存在部分思政课教师培训和协同不强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较之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师资教育培训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而言,全学段思政课教师的统一管理和教育培训可谓普遍处于失位状态,加之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特点和各学段思政课内容要求存在差异,因而在一体化协同落实上具有一定特殊性,长此以往难免就会形成“各自为战”的固化思维,缺乏一体化的纵向衔接。在教师协同上,与之相关的协同难点主要表现在协同机制效能有待提高。一是协同主体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当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的制度安排仍然处在规划和探索的初级阶段,很多地区和学校的经验有限,形式化、教条化协同比较多见,实质性、具体化操作方面的协同比较少。二是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尽管国家建立健全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政策体系,但一些地区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质进展不大,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亲身参与一体化活动大多还是少数教师参与公开课的观摩学习,在交流互动上更多思政课老师选择跟本学段本学科教师沟通,思政课教师一体化衔接的贯通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协同育人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教师一体化政策制度的协调落实要求不够,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互联互动、学习交流、共享共建的实践交流平台尚未形成,协同机制形式和方法手段较为单一。这都使得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策略

  

恩格斯指出,“我们抓不住整体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之中”[12]。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要紧紧聚焦和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性锻造这一关键点位,打通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意识、配备、素质、培训、协同、管理之间的环节联动性。

1. 增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意识,明确教师一体化职责使命

教师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意识是前提,是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在“气量”维度上的内在规定。只有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意识真正转化和内化为全体思政课教师自身成长的主观意愿与行动逻辑之后才能见实效。因此,教育管理者要立足坚持教育培养与自我修养相统一,增强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意识,认识其价值意蕴,强化合力育人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共同体意识,激活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开展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原动力。一是要教育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体认和把握教师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更加明确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之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以及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二是构建以立德树人共同性的价值目标为指向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要以大学为中心主动对接中小学,发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作用,开发专门的教师一体化培训项目,鼓励各学段教师互访互学互动地开展教学实践;推动一体化团队建设,开展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结对活动,遴选一批涵盖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示范团队,定期开展思政课一体化育人的教研活动。三是明晰一体化视域下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职能定位。要以社会要求和学生成长特点为建构维度进行职能定位。例如,小学生是形象思维,要重在启蒙式教育;中学生是常识思维,应重在知识论教育;大学生是抽象逻辑思维,须重在研究性教育,这是各学段思政课发挥整体性育人效应的关键。

2. 促进思政课教师一体化配备,打造教师一体化配备管理的标准梯度

教师一体化配备是基础,是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在数量层面的基本任务。应切实加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一体化配备管理。一是完善培养制度。源头储备上要更加精准调研全国思政课配备情况,高度重视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供给能力,实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骨干提升计划”,支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学位。二是规范配备制度。完善编制保障,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师编制,大中小学要按照党和国家制度要求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严禁有编不补。三是健全准入制度。学校要严把思政课教师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以及业务关,规范遴选条件和程序,严审思政课教师资格,强化经费、待遇、晋职保障,提升教师供给质量和供给水平。四是建立退出机制。对违反政治纪律、教学纪律、师德失范的教师以及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须及时调离岗位或将其清退出思政课教师队伍。

3. 加强思政课教师素养要求一体化,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能力

教师一体化素养是关键,是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在质量向度的建强要求。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养要求一体化建设,要严格对标对表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要求,构筑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一体化推进的素质能力内容系统。一是加强以信仰为引领的理论武装体系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核心,通过理论培训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坚持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动态调查,持续推进理论武装制度化、长效化。二是加强以学养为内容的教学科研体系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载体扎实学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作用,办好思政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教育使命感和教学能力;聚焦国家重大需要和思政课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工作;适应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学习社会化的要求,提高思政课教师数字化素养。三是加强以修养为要义的日常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要立足关心教师、服务教师,紧紧围绕党建引领、深化实践教育、繁荣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服务等构建日常教育体系,建设“大先生”涵育的良好生态,促进思政课教师形成端正明确的是非立场、清醒自觉的道德认知、严于律己的道德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强化思政课教师培训一体化,提升思政课教师培训一体化的成效聚合

教师一体化培训是重点,是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在力量方面的关键步骤。要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强化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一体化培训。一是立足大中小学实际,研究制定出台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强化思政课教师价值引领和能力建设水平。二是建立健全专题培训制度,一方面加强专题理论轮训,充分利用好思政课教师“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三级培训体系,用好“周末理论大讲堂”和“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推动思政课教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另一方面强化专题实践研修,基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等开展专题实践研修、研学培训,促进思政课教师认识国情、开阔视野。三是实施示范培训计划。优化培养模式,创新培养举措,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开设“思政课青椒论坛”,让年轻教师在教学和学术交流中擦出新的思想火花;坚持实施“骨干教师研修项目”,遴选各学段优秀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四是加强统编教材和教学教法的培训,引导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各学段思政课课程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5. 推进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协同,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效能

教师一体化协同是根本,是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在矢量角度的实践指向。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要求各学段教师相互配合、主动协调、协同作战,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搞内耗和摩擦就更不行,要做到齐心协力,吹响新时代立德树人“集结号”,演好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大合唱”。一是组织好一体化研究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究共同体,搞好有组织科研,加强推进一体化建设理论研究,为一体化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二是组织好一体化备课工作。定期组织一体化备课,更新教学理念,共同研判学情,共享教学资源与方法,集中研讨教学共性问题,促进各学段课程有效衔接。三是利用好一体化示范观摩课程。充分利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推动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把观摩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常态课教学之中,更加细耕思政常态课这个“责任田”。四是完善协同沟通机制。建立健全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常态化联系机制,不断加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定期定点的交流互动、学习沟通以及教研合作。

6. 坚持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管理,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

教师一体化管理是保障,是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在定量层面的现实体现。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协调统一的领导体制。成立专门统一的党政领导部门,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体责任,推动建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坚持党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领导,积极出台支持办好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具体政策,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二是加强全国宏观指导。教育部和各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要发挥好咨询、督查、培训等作用,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分类、统筹指导。三是建立健全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挂职访学交流和示范课堂展示的工作量互认制度。四是改进完善大中小学贯通的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重点突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管理的规范性,坚持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通过考评融合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竞争力的有机共生。


参考文献:

[1][3][4][5][6][8]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4-16.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9]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2022-04-261.

[9]明刚. 教师如何立德树人[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3.

[10]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11]刘先春,佟玲.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3):109-115.

[1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6.

 

 

文章出处| 教育管理杂志社(IDJYGLZZS

版权声明:本文刊载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3期(总第315期)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