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北师大黄荣怀教授: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当前教育变革

发布时间:2024-05-15浏览次数:473

导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突破口。然而,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使其脱离形式主义且为教师切实减轻负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基于当前数字教育转型的现状展开论述,并从教学视角为一线教育人提供了深度思考的方向。


    01

数字化转型与学习资源的创新应用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多维度的深层次变革过程,涵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等要素,而数字资源作为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其开发、利用和管理对转型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影响。
    1、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全球共识
从国际视野来看,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在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规划,全面推进数字化意识、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能力的过程。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持续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及手段变革教育系统的过程,主要包括研发和共享数字化资源以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适应性选择;利用数字工具、互联网环境及信息平台优化和变革教育教学过程,并改善学习者的体验;利用数据资源和可信算法提升教育决策的效果和效率等。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促进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全要素涉及教与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包括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师能力、学习环境等;全业务涉及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发展规划、课程教材、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科技支撑、教育装备、国际合作、教育督导、教育研究等;全领域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与继续教育以及社会培训等教育领域,同时也兼顾城市和农村等地域均衡公平;全流程则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招生与选拔、教学与课程、培养与管理、升学与毕业等。
    2、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关切
从教育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阻碍来看,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数字化转型整体性、协同性的内在要求与教育系统传统科层式结构及运行机制存在结构性张力,具体表现出三个方面的障碍:一是业务互通的问题;二是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数据信息的共享问题,涉及共享的程度以及共享的方式;三是有效跨部门、跨域协同机制的缺失。
超越这些障碍的前提与关键,在于各相关主体要具备共识性数字化思维。就数字化转型而言,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仅把技术当作工具看待,这是典型的思维局限所致。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培育数字化思维是实现智能时代教育转型的核心,我们应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来推动教育的转型和发展。各地推动教育数字化改革,需改变大家对数字设备及技术简单机械的应用和工具性思维,系统谋划和引领数字时代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值得进一步关注。首先,对教育的投入缺失,即对特定教育项目的投资较少甚至没有,这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可达性。其次,教研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研模式,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教师提供需求驱动、灵活多元、轻松高效的教研,以适应时代之需,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从学校层面来看,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学校数字化转型:一是夯实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二是强化优质数字资源的创新应用;三是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四是构建数字化课堂教学新模式;五是创新数字化评价技术与手段;六是建构线上线下融合的协同教研网络。
    3、数字学习资源的创新应用与传播
当前,基于数字资源的学与教实践依旧存在诸多困境。从我国来看,除了全球的共性问题外,还体现出数字资源丰富但传播效果不佳的矛盾现象,具体表现为数字资源获取渠道多元,但教学实践中依旧存在应用频次低、方式单一化、形式浅表化、效果鸡肋化等情况,数字资源的有效性、适配性、适用性仍需提高。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阵痛期为了促进数字学习资源的创新应用,我们需要切实关注数字资源的传播机理,在宏观层面强化数字资源的有效推广、需求适配、组织支持等,在微观层面重视师生的采纳心理、应用动机、数字素养等。

    02

数字时代的学习规律与数字教学法


    从全球来看,我们目前面临两大危机,即经济危机与学习危机,可见全球的教育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从目前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情况来看,尽管教育软件和平台已得到普遍使用,但数字时代的教学方法论体系依旧模糊。在数字化学习方面,关于哪些方法有效、适用于哪些学生群体以及在什么环境下有效的证据仍然有限。基于此,我们亟须深入思考数字时代的学习究竟呈现出怎样的规律,以及如何基于数字时代的学习本质和规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教与学产生的效益,进而促进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1、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学习,基于学习者技能、意愿、兴趣等特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可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观念,强调的是主动学习,与浅层学习相对,更加关注高阶思维的发展,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尤其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深度学习具有以下特征:主动理解材料或主题、与内容深度互动、联结新想法与已有知识、倾向于阅读和学习超纲内容、兴趣驱动等。关于深度学习,有五个值得进一步把握与理解。一是深度,学习本身自带的深度,涉及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的能力;二是梯度,这关乎学习路径的设计,我们要思考学生学习成长的进阶性与梯次规律,以优化设置适宜学生认知特征的学习梯度;三是厚度,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让学生在成绩从不好的过程中,厚积进步的经验,并进一步内化发展为核心素养,这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经历;四是广度,教师的知识视野应当超越教材和课程标准,以广阔的知识背景支撑学生的深度学习;五是温度,指的是师生互动中的情感交流和真诚连接,这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关键要素,当前师生之间的互动往往缺乏这种温暖,因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通过真诚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提升教育的温度。
    2、促进课堂的提质增效
    2022年举行的联合国教育转型峰会提出,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全球教育面临的包容性、公平性、质量和可持续性问题。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创新需要以数字教学法为基本理论支撑,在可信赖的数字化环境中聚焦技术赋能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数字教学法应锚定有效教学与深度学习,以数字环境优化为基础,以数字资源与新技术应用为手段,以学与教的有效实践为目的,具体而言,包含四个维度:一是技术赋能的深度学习,引导学习者有效利用数字资源和工具提升学习效果;二是绿色鲁棒的数字学习环境,以可信、智联、融通为特征,增强学与教的体验;三是循证导向的教学实践,以可解释性证据基线来践行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四是人机互信的协同教育,促进教学中人机合作互动的效能叠加释放(见下图)。


    3、促进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学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数字教学法是实现教学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教学数字化转型也可以推动数字教学法的发展和应用。确保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性,需重视以下内容:
一是关注儿童的本能和数字能力。除了关注基本的探究、沟通、构建和表达的基本能力,在数字学习环境下还需要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会灵活使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在学习中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学习关键的知识、策略和行为,实现有效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数字时代。
二是重塑课堂内或课堂外的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探究、沟通、建构和表达中积极使用数字技术,开展师生互动、课堂指导、学习促进等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和创造性表达,基于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另一方面,为了优化学习成果,教师有必要考虑认知过程、模式选择和多媒体呈现设计,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通过合理的多媒体设计增强学习材料的可理解性,尽量避免信息或任务过多引发学生的认知负荷问题。
三是实现可见的学习和教学。学与教的可见,即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晰地了解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和成效。一方面,强调教师要基于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最大化地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监控,强调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以促进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性。

 

来源 | 《教育信息化100人》

《中国基础教育》原标题《黄荣怀:数字技术将如何赋能当前教育变革?》,内容有删减作者 | 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转自 |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