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以“四新建设”引领教育创新发展,不负时代伟大使命

发布时间:2022-04-22浏览次数:1498

2020央视网年度教育盛典“云生态·话未来”于12月8日下午在北京举行。众多嘉宾莅临活动现场,一起探索教育新生态,把脉未来教育发展新态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出席本次盛典并发表题为《以“四新建设”引领教育创新发展,不负时代伟大使命》的主题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天保部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出席今天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教育论坛。首先我想在这儿还是要代表教育部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借此机会,围绕我们会议的主题,聚焦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我们初步的思考。我想用三个关键词作为我的主线,来作为这个会议的发言。

第一个关键词,时代使命。

就是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时代使命是什么,应该说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坐标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最近也是在学习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的精神,在这方面我们把它概括为四个“新”和六个“变”。

1.新成就。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的阶段,这既是对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成就的高度概括和肯定,也是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判断。

2.新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既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应有之意,也是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基础工程的重要体现。

3.新要求。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4.新动力。明确提出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个变:变局、变革、变化、时变、应变、求变,这六个变在展现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势的同时,也明确了当前做好教育改革方法论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学习体会中就是用系统的思想来推动教育的综合改革。

所以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变化,教育需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真正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个关键词,历史成就。

高度概括一下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应该说在十三五期间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扭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牢牢抓住提高质量、推进公平的两个战略支点,持续开展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

高等教育发展应该说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我想下边我用几个方面,用可以量化的数据跟大家进行交流介绍。

1.进入普及化的发展阶段,毛入学率不断提升,我想提供一个数据,现在我们的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40%提高到2019年的51.6%,在学学生的总人数超过了4千万,达到了4002万人,已经成为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2.多样化发展,各类高校各展所长,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体系正在形成。

3.中西部高等教育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持续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计划,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服务能够、管理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升级,大家也知道我们召开了全国高校的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我们推出实施了拔尖改革计划,应该说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性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这里面,比如说价值塑造融入了我们的专业教育,召开了全国高校的课程工作视频会议,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了课程建设,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简称“三全”的育人大格局。

还有我们颁布了《教学质量标准》,2018年我们对涵盖全部的12个学科专业门类,92个本科专业,587个专业,5.6万余专业人颁布了首个国家质量标准。另外在专业认证质量方面也实现了国际的实质等效,两个标志性的:一个是2016年我们的工程教育加入了《华盛顿协议》,还有在2019年我们国家的医学教育认证获得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认证通过。另外我们也实施了“双万计划”,已经公布了405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我们课程建设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我也想说一些数据,就是我们现在目前重点建设的一流课程“双万基化”已经遴选了5118门专业点,包括了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的课程。

拔尖人才培养进入了2.0时代,我们在17个基础学科实施了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首批布局了104个基地,这些拔尖计划实际上为我们国家提升国家的硬实力储备战略性人才。

还有大家可能知道我们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面开发,连续举办了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有1577万大学生参赛。应该说这样一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带动了高校人才培养范式的变革,推动了新的人才培养观和新的人才质量观。

以“四新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大家可能知道我们的“四新建设”,指的是新时代的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的建设。新工科建设全面深化,我们实施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包括有未来基础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示范性软件学院等等一大批的改革试点,希望通过以组织模式创新来带动工程教育的深层次变革。

新医科融合发展,刚才大家也谈到了今年的疫情,应该说对于医学教育来讲我们经受了一次大考,在这一次大考中,我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面对“健康中国”新的要求,面对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医学教育的发展定位在“四大”,原来说医学教育是小学科、小专业,或者叫大民生、小专业,这次专门提出来要把医学教育定位为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来倾力构筑服务生命健康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来支撑健康中国的建设。

另外我们的新农科建设在高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专家代表回了信,在“新农科建设”里面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推进以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为核心的新农科建设。

我们新农科第一部曲是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地方,第二部曲是在“北大仓行动”,是在建三江农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把粮食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能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为把饭碗掌握在自己手中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新文科建设宣言,着力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和自主性的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学习革命全面推进,这次疫情线上教育也是一次大考,我们也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目前,我国的慕课数量和规模已经位于世界第一。3.2万门慕课,在校学生慕课学分人数已经达到了1.4亿人次,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慕课建设的中国方案。另外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我们开展了慕课应用培训6万余次,培训老师也超过了462万人次。同时在疫情期间,所有高校全部实施了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的课程有1719万门次,在线学生共计35亿人次。

这次在线教学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以及教育的形态,通过这种互联网+教育,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生态。

第三个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怎么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规划建议核心体现了三个新,也就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我想贯彻这三个新,高等教育必须以新的理念作为统领,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

推进改革最核心的是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确实需要系统思维去改革,需要解决改革发展的一些重要的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着力抓好四个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树立质量意识,掀起质量革命,建成质量文化,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提升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1.抓根本质量。

教育的高质量,核心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以及今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和即将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人才培养“连续剧”接续全面展开。但我们必须看到,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仍不够牢靠。必须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特别在五中全会里面提出要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的培养,系统化的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抓整体质量。

整体质量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目前,高等教育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资源配置不均匀,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多元化发展还不充分,急需建设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结构体系。

我们在中西部振兴发展中提出了围绕“四点一线一面”的战略布局,重点是要保障中西部的经济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和人才振兴,同时着力做好相关的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的工作,能主动适应科技与产业的发展需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育一些适合中西部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

3.抓成熟质量。

我们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还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改革发展已经开始进入深水区,部分领域开始进入无人区,所以在这里面我们非常强调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特别是把握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加快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同时要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建强高效富有活力的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

4.抓服务质量。

应该说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发挥好高等教育“集聚—溢出效应”,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刚才我也说了,我们要通过多层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助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锐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