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学风建设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0-04-14浏览次数:644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风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聚焦立德树人,立足学风建设,充分发挥学风建设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并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抓师德师风,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风建设的主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求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保证教师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因此,抓好师德师风是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中主导作用的内在要求和核心任务。

抓师德师风,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主义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过硬的政治立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高校教师要扮好引路人的角色,为培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不懈努力。学院在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上,严把政治关。加强对新入职教职工的考察审核和对外籍教师的管理,工作中重视并积极在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中物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及时关注教师的思想动态,努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抓师德师风,要引导教师遵循“三种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基点,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科学化的诉求。“三种规律”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深化了规律认识、理清了实践途径。高校教师只有严格遵循“三种规律”,才能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好人才培养“方向关”和“质量关”。学院定期举办“青椒”青年教师论坛,邀请新教工、新晋升的教授等专家学者作报告交流,旨在促进学科交叉、活跃学院氛围,已逐渐成为青年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平台。

抓师德师风,要引导教师坚持“四个统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高校教师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只有坚持“四个统一”,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我们广大教师才能完成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四个统一”是新时代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学院通过举办教风学风专题研讨会、组织召开师德师风专题报告会暨承诺书签署仪式,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大力普及“雨课堂”、积极打造“金课”,加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融合,提升教学水平,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等荣誉。


抓课程思政,发挥课堂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


课堂是学风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直击思政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标定航道。其中就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贯彻落实“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堂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

抓课程思政,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就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把脉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完善评价标准,建立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打通专业壁垒,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学资源。近年来,学院逐步构建起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专业教育课程为主体、第二课堂为辐射的“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中全面融入思政教育,在第二课堂,开设和打造了“信仰公开课”“校友院士公开课”等系列思政品牌课程。初步构建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课程生态共同体,在立德树人中实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抓课程思政,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职能,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时代新人的课程使命、立德树人的课程属性和坚强有力的资源条件为办好课程思政提供支撑。学院结合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从课程设置、教师选聘、教学方式等维度入手,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努力使专业课堂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

抓课程思政,要与专业特色、学科特点密切结合。不论哪一个专业学科,都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学院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紧扣学科特色,在专业课程中结合“中兴事件”谈爱国、结合网络安全问题谈维护国家安全、结合互联网隐私问题谈当代道德,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设计、同开展、同落实。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与南航人文学院联合成立文工融合课程思政基地,将通过课程共建、合作研究、学科交叉等更好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抓“三全育人”,发挥环境在立德树人中的渗透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调动一切育人因素,发掘一切校内外资源,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环境,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实践路径。抓三全育人环境,就是要发挥环境在立德树人中的渗透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抓全员育人,要充分调动各方人力资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高校的初心和使命。全院上下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切实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讲政治和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体现,坚持一切工作要围绕立德树人,一切工作都服务于立德树人,努力营造人人都在抓立德树人工作的有力局面。学院内,建强队伍,通过建立“党员教师‘1+2’学生成长平台”、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打造“石榴教授月导航”、举办“师生午餐会”等,实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近日,学院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重要建设目标之一即为抓教育担当、做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和助梦人。学院外,重点用好家长力量和企业力量。建立健全家长联系制度,通过开展寒暑假家访、举办家长开放日系列活动、寄发学生成绩单等方式激发家长的教育能动性;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与企业共建“卓越班”、与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工程实践基地,切实发挥企业的育人优势。

抓全过程育人,要精准把握关键育人节点。育人工作具有整体性,要从“条块分割”转向“协同配合”,将育人工作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覆盖到全院各班级,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在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几方面下功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新生入学期间,通过迎新服务、入学教育、开学典礼等仪式活动,增加新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学习成长中,通过建立无手机课堂、上课刷卡等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成立学习支持辅导中心、“石榴帮帮团”,开展学困生帮扶;通过“石榴青年说”、表彰大会、梦想公开课,展示先进典型。在毕业季,通过就业指导、最后一次党课、毕业典礼,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奉献社会。

抓全方位育人,要大力促进教育多方协同。一是促进课堂内外协同。推进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让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学院在顶层设计上,大力推动教学口与学工口的深度配合,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打造了“IT+思政”工作品牌,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活动,推动做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交叉融合,课堂内外和谐统一。二是促进线上线下协同。建立网上网下正向互动的工作格局,促进网上网下两个教育场的衔接整合。学院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网上阵地,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数字化思政工作创新研究,打造在线慕课、微信公众号、QQ平台等线上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风建设和立德树人的影响力。三是促进校园内外协同。学院大力推进实践育人,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等机会走出校园,开展“手拉手支教团”“石榴创客中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民工雇佣平台”等项目,并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开展认知实习、“国防企业面对面”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调研活动中拓展视野。



【信息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校对:郭艳玲  审核:时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