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杜玉波: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发布时间:2022-12-02浏览次数:79

2021年12月19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支持,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承办,成功举办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论坛。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标准,努力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1.构建这一评价体系,首先要确立一流标准

在这个问题上,要着眼世界一流,学习借鉴世界各个大学成熟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坐标系,同台竞技,不是自说自话,不做井底之蛙。要着力中国特色,探索高等教育评价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高等学校应该为社会解决诸多实际需求,为国家培养大批栋梁之材,为世界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不是自娱自乐,不能东施效颦。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要坚持四个标准。

一是培养一流人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标准。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是看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一流大学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其中涌现出一流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能工巧匠、学术大师、治国良材,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才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

二是产出一流成果,把对国家对社会贡献度和国内外公认度作为重要考量。符合国家需求是大学的责任,一流大学的成果应该表现为破解世界科技难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现实问题等多种形式,特别是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搞出独门绝技,只有产出这样的结果,才能够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关切。

三是发挥一流影响,把形成的重大影响力作为最高评价。一流大学的影响源自于大学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表现为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趋势的引领。要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审慎一所大学对国家、民族所做的贡献以及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只有带来这种影响,才能够引领和改变着世界。

四是办好一流本科,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基。大学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本科教育的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建设一流大学就缺乏根基,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以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为主要标志,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应该在领导精力、师资力量等方面具有充足的保障,使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真正成为大学的底色和第一使命。只有办好这样的本科教育,才能够让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充满向往和有更大的吸引力。

2.构建这一评价体系既要瞄准世界一流标准,又要适应本国实践特色

2020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文件,是着力解决我国教育评价问题的一次重大制度突破和体制创新。构建新的教育评价机制,要树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导向,不能仅仅围绕一些大学排行榜和指标体系转,更不能只在这里面找兴奋点,而看不到发力点。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把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内容。对学校,不再简单以升学率来评价,对教师不再简单以项目内容来评价,对学生不再简单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对用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再简单唯名校、唯学历是举。要特别注重破立结合,以立促破。破“唯”,破的是唯一,但不是不要。比如在破除唯分数方面,破的是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立的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点考察其综合素质,回归育人的本质。破除唯论文方面,破的是把论文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发展晋升的核心指标,立的是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把论文写在中国教育实践的大地上,彰显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追求。

3.构建这一评价体系,要坚持教育自信,绝不能被国外的排名指标牵着鼻子走,更不能简单套用完全依赖。

我国的大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色,自身评价体系关键能够看到培养一代又一代为国解难、为国分忧、为国尽责、国之大者的卓越贡献。能够看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能够看到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担当;能够看到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大国情怀。

我们说,学校过于追求排名,过度看重规模数量,是一种短视的功利行为,不符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世界上名声赫赫的大学都是因为优秀人才培养、卓越学术成果积淀和服务国家社会贡献而得到公认的,没有哪一所是通过排名排出来的。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持续探索。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朝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