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院长谈(之十) !

时间:2021-11-10浏览:259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近年来,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在全国较早开始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探索。我校作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单位,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新理念,进一步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错位发展,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推进、高水平建设。二级学院是高校基层办学主体,事关人才培养质量,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济宁医学院院报》和教务处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济宁医学院应用型高校建设院长谈”栏目,由二级学院院长就有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话题畅谈自己的认识、体会,自身所在学院的探索与实践,旨在全校师生更加关注,积极投身实践,推动我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取得新成就。

01科学定位,服务对接国家战略

法医学是综合了生物信息学、医学、药学及其它自然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法律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提供科学证据的一门医学科学。它融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强调具体操作应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战能力。根据学科性质和具体类别,法医学的教育新理念应适应“法治中国”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法医学专业新定位是强化实践性与应用性专业特征,培养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法医学人才。新医科背景下,传统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5G等技术融合,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这些医学新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教育面临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未来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检验创新人才、“技术应用水平提升”和“临床知识视野拓展”等多重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医学检验技术教育应树立“优化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新医学理念,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大力促进医学检验技术与多学科的交叉融通,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前瞻性布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新结构。

02医教融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法医学专业课教师兼有教师和法医双重身份,既承担教学任务又兼司法鉴定机构的工作,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部分教师兼医学检验科工作,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以上。各团队实施青年教师行业企业培训制度;积极引进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开展专业就业指导、学术讲座和经验交流。通过培养与造就“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教师与专家能手的融合,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对提升学生的现场思维、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应用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早现场、多现场、反复现场”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等也作了安排,充分利用“医教融合”优势,学生的见习在司法鉴定中心与医院检验科即可完成,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同时,积极构建学科人才梯队,加强专业学科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素质优良、教育观念新、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法医学和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团队,为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力量保障。2018年,法医学教师团队荣获山东省黄大年式优秀教师团队;2019年,法医学和医学检验技术教师团队分别获得省级和校级科研创新培育团队;2020年,法医学教师团队荣获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集体。

03注重人文,强化课程思政建设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育时代新人要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培养成有灵魂、有温度、有知识、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绝大部分是公检法部门或鉴定机构,思政教育尤为重要。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才能在未来岗位中切实有效维护法律尊严,才能为百姓撑起一片公正的法律蓝天,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不断探索,及时调整教育策略,通过教学大纲修订、思政案例构建、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构建法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学院3位教师分别荣获学校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奖。

04强化实践,融入行业技术标准

法医学与医学检验技术均是发展迅速、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行业技术标准,学院构建了基础实验平台、开放性实验平台、见实习平台、创新性科研平台等实践教学平台,修订了教学大纲,大幅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将原来分散的实验教学项目进行整合、优化,形成更加规范、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强化“三基”的基础上,减少验证性实验,不断提高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比例,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突出法医学与医学检验技术本科教育的特色,加强实验教学与现场、临床的结合,学生进校后第一学期即开始见习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法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及相关领域职业岗位所需的实践技能,现场思维、临床思维和沟通交流能力。

法医学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促进专业教育与产业实践、课程体系与鉴定过程的有机衔接。按照“平台共建、联合培养、设备共享、协同研发”的原则,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目前法医学专业与北京市、天津市公安局等省内外10余家省市刑事技术科学研究所共建法医学实践教学基地,与公安部、司法部、山东省公检法系统司法鉴定中心深度合作,为法医学专业学生的见习、实训及就业提供了广阔平台。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团队积极对接行业、产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创新实验平台共享、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金域、艾迪康、迪安等省内外知名医学检验中心以及山东省脐血干细胞中心等企业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

05校企协同,强化学生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与科研能力已成为本科生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了支持、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精神和素质,激发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创新思维导论》《大学生创新创业》等课程,完善创新学分、课外科研等创新教学机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挑战杯”大赛等。

法医学教学团队与北京、天津市公安局等10余家省市刑事技术科学研究所及国内知名企业开展深度校地、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育与产业实践、课程体系与鉴定过程对接。医学检验教学团队与艾迪康、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等企业实习就业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产学研项目研究、创新实验平台共享、实验室建设、临床实习与就业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开展了校企协同创新教育新机制,解决了学生创新素质培训难题,增强了学生技术发展、创新创业与职业能力。

健康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紧密结合的,这对于医学事业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基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新医科建设需要综合素质高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水平医学专业人才作保障,以保障人民健康事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信息来源:教务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