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考评一票否决制,设智慧教室……它软硬兼施建“金课”

时间:2021-02-28浏览:274



编者按

西南交通大学“金课”建设

2020年,教育部遴选并公布首批511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今年,教育部将继续统筹规划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组织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工作。

教育部计划通过3年时间,连续实施国家级一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的“双万”计划,用课程改革促进高校“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实现高等教育以提质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

此前,麦可思研究(ID: MyCOS_Research)推出多所高校的“金课”建设案例,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今天介绍的是西南交通大学的“金课”建设经验,赶紧来看看该校是如何围绕“以学为中心”推进课程建设的。

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这是西南交通大学对一流本科人才提出的“五有”要求。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持续巩固和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积极倡导并践行“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深度融合思政课/通识课与课程思政、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全面加强教师发展、专业建设、国际交流和协同育人,以机制体制、资源配置、文化环境和信息平台为支撑保障,通过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穿全程,真正实现了教学创新、内涵建设、质量文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课程是本科生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在推动“金课”建设过程中,学校明确了一流课程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不同类型课程均以此为基准,开展教学实践与改革,并凝练教学共性问题,依托各类课程建设与改革项目引导教师合作,推动教学单位与职能业务部门协作支持,推广教研成果,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创新。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西南交通大学有50门课程榜上有名,课程质量可见一斑。2021年1月,麦可思研究有幸邀请到该校教务处代宁副处长与读者分享学校在一流课程建设方面的相关经验。

课程打造 规划为先

代宁副处长表示,“一流课程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从关键指标来看,课程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目标应当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升;课程教学设计要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创新教与学模式;课程管理与评价应当科学且可测量。基于这些特征,学校形成了“SWJTU五维度金课建设标准”,建立了涵盖学校传统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混合式教学课程等统一的课程质量框架。

注:

SWJTU标准要求课程应当涵盖“学科专属知识与技能”“高级思维能力”“人文价值观”“工作与事业准备”和“个人发展”五大类教学目标。

在围绕“以学为中心”推进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务处主要负责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制定并实施《西南交通大学大思政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进方案之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实施方案》《西南交通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计划》等系列文件,统筹推进“金课”建设,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推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精品课程群。二是加强培训,提升教师能力:围绕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之需,逐步构建教师思政与教师发展双轮驱动工作格局,通过开展系列研讨、能力培训等项目,全面打造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专题研讨平台,挖掘教师教学潜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三是项目牵引,加强研究:每年均设置课程研究相关教改项目,尤其鼓励教师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和改革。同时,配套立项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引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搭建框架 促培教学能力

类型多样、形式各异是一流课程的特征之一。为确保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学需求,学校构建并实施了“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基于高质量课程的共性特征,建立了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考核反馈、学习支持、学习成果六大质量要素的课程质量标准框架,确定不同质量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定义各要素的质量准则。在此框架下,不同类型的课程可以映射到各质量要素上,再结合其课程特点生成相应的课程标准。据此,学校构建了四类线下课程的通用质量标准,并在充分把握线上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六大质量要素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线上课程通用质量标准》和《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通用质量标准》。

代宁副处长阐释道,“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标准框架能帮助教师理解“什么是好的教学”。学校建立了“问题驱动—合作研究—多方协作—校本成果”四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体系,举办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混合式教学、研讨课教学等研修班,以不断鼓励、支持教师追求教学卓越,确保教师能力满足课程教学需求。

此外,教学质量的保证与提高离不开有效的监测机制。从学校构建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来看,学校构建了专家评估、学生学习体验调查、教学状态常态监控“三维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专家基于课程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从传统的“听课为主”转为通过审查大纲、学生访谈、观摩教学、审阅学习成果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收集课程质量信息;学生则从自身视角,围绕课程质量要素和标准,评价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与体会;教学状态常态监控主要包括课程执行大纲评估、课堂状态观测、教师教学体验调查、在线学习数据、课程成绩分析等模块,实现常态化的课程质量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三个维度的质量信息相互印证,经过综合分析得到全面、科学、客观的教学诊断,帮助教师找准教学中的问题。代宁副处长表示:“我们认为通过上述三个途径,能够收集到全面、准确的质量信息,只是在质量标准和指标上根据课程特点而侧重不同。”

政策激励 硬件支撑

如何兼顾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面临的共同难题,在研究型大学这一挑战或许更为严峻。为了激励教师重视教学,代宁副处长介绍道,西南交通大学在岗位聘任中即明确教学、科研和服务三者的任务要求,“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已成为基本的教学制度。”在岗位考核中,学校加强了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将教学工作量核定方法从以数量为主转为数量与质量并重,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学校制定并实施了以“质”为导向的本科教学奖励绩效分配改革方案,进一步激励教师重视、投入本科教学。

在职称评定方面,学校修订了《西南交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管理办法》,将承担本科生的课程门数、学分学时、教学效果等级、综合评价分数等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在职称晋升中,确定了本科教学考评一票否决制;在学术业绩条件中,将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精品系列课程、高水平教材、学生科创竞赛、专业建设、教学大赛等教学成绩纳入评价,并可与科研业绩条件相互置换。同时,学校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奖励条例》,设置“成果奖、目标任务考核奖、专项工作业绩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奖”四个奖励类别,包括教学成果奖、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奖、教学名师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模范等多种教学奖励,引导和鼓励教师投入教学。

除了政策激励以外,一流课程建设离不开硬件环境的支持,西南交通大学在九里、犀浦和峨眉三个校区已基本建成情景融合式、跨校区同步互动、协作探究型、灵活转换型等各类型智慧教室约50间。智慧教室能从教学环境、智能教学硬件和智慧教学软件上为师生提供全新的“教”与“学”体验,利于开展“翻转式课堂”“混合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借助智慧教室的软硬件条件,教师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创造智慧化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协作探究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提高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代宁副处长说。




【信息来源:麦可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