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的跨专业教育:第十期文献研读会顺利召开

时间:2021-01-25浏览:1016


编者按:

跨专业教育(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IPE)是来自两个或多个专业学生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合作学习,以实现有效的协作并改善健康结果。IPE的开展形式一般有基于课程/课堂的IPE、基于模拟的IPE、基于实践的IPE等。其中,基于实践的IPE,尤其是在临床学习环境中的IPE,近年来得到了一些专家的重视和呼吁。本次文献研读会将从管理与教学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基于实践的IPE及其对我国IPE教育发展的启示。


2021年1月21日下午,由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和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研究联盟主办、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承办的第十期医学教育文献研读会顺利召开。本期文献研读会的主题是“基于实践的跨专业教育”,来自全国医学院校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线上研读会。研读会由浙江大学医学院本科生教育办公室主任、联盟工作组成员韩魏主持。


本次研读会主讲人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联盟工作组成员闫昱江副教授。闫昱江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跨专业教育(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IPE)的产生背景,并综述了英国、美国IPE的发展情况及代表性学者的思考,从而引出“基于实践的IPE”这一主题。随后,闫昱江副教授先后分享了来自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学者Noreen O’Leary的一篇文章以及《Medical Teacher》刊登的一篇跨专业教学查房的指导建议,介绍了基于实践的IPE的管理运作及实际操作建议。最后,她还展示了自己所在学院在实施跨专业教学查房中所做的努力。


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维民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医学教学部部长卿平副研究员,分别对本次文献分享进行了点评。王维民教授从IPE“学习什么”“怎么学习”两个问题进行点评,认为IPE需要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及能力的基础上开展,需要另外设计新的课程,同时提出了IPE实践需要讨论的两个问题,即“IPE课程配置是多少”、“IPE与传统教育的关联是什么、如何协调”。卿平副研究员从“IPE可以跨多远”“如何提高院校和师生的重视”“如何有效地推行”三个方面分享自己的思考,认为IPE的重视可以从政策、院校、培养单位等层面来推动,特别是充分发挥附属医院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随后分享本院的部分教学实践(如PBL案例、教学门诊、临床技能竞赛、模拟教学案例等),并思考其融合“跨专业”的可能。



讨论与交流环节中,汕头大学林常敏教授、复旦大学赖雁妮教授、浙江大学郭永松教授、同济大学胡佳老师等在线提问和发言,就学习目标、团队学习、等问题讨论,与评议人、主讲人、主持人一同进行了多角度的讨论。其他来自不同高校和医院的老师、医学教育专家,也在留言区里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期间,王维民教授认为,虽然IPE是教育热点,但也不要过分“神化”,院校可以去大胆尝试;同时IPE要允许学生讨论、允许学生犯错,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判断其对错。


最后,参会人员进行会后集体合影,第十期文献研读会圆满结束。






【信息来源: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