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0-11-19浏览:814


摘要

目的:分析2003年我国19所医学院校和2013年33所医学院校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总结我国医学人文教育10年来的发展变化,进一步为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方法:采用资料分析方法。应用方便抽样选取2003年19所医学院校和2013年33所医学院校,整理并分析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资料。

结果:相比2003年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2013年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课程开展科目数增多;课程跨度增长;选修课程比例提高;形成性评价和沟通实践技能方面均实现了零的突破。

结论:相比2003年,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观念得到了加强,部分院校也已经开始科学地开展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未来的医学人文教育还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种授课形式相结合和多元评价体系相结合。

【关键词】

医学人文课程;课程发展;

课程整合;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R-05;R4

DOI: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9.01.004

文献引用:

曾旸,杨棉华,范冠华,林纯,陈泽鑫,林常敏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年1月第39卷第1期 

Chin J Med Edu, Jan 2019, Vol.39, No.1

作者简介:

曾旸、杨棉华、范冠华:汕头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评价与研究中心  515041

林纯、陈泽鑫:汕头大学医学院2013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515041

通信作者:

林常敏,Email:cocolin@stu.edu.cn, 电话:0754-88900443


医学人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把医学和人文紧密联系起来,有效促进医学与人文知识的渗透和融合,最终使受教育者对医学目的、方法、手段的理解和运用更加人性化[1]。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医生对患者的身心进行全面的关注,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势在必行。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2]明确了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伦理意识和道德水准教育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外开展了许多医学人文教育相关的研究,课程内容上包括了涵盖沟通技能等可以具体操作的课程,更加重视基于工作环境的评价、反思、反馈和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等各层次职业素养档案的建立[3]。但是,我国的相关研究多专注于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培养路径、培养效果等方面[4-5],对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研究数据还相对较少,课程还缺乏有效规范和评价体系。鉴于此,本研究整理并分析了我国2003年19所医学院校和2013年33所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资料,总结了医学人文教育在10年来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就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研究以我国2003年19所医学院校(编号为1~19)和2013年33所医学院校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情况为研究资料。医学院校选自吉林、江苏、广东等17个省、自治区。鉴于情况所限,本研究无法获得2003年编号为1、2、5、6的4所院校在2013年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情况。2013年的研究院校相比2003年的新增18所(编号为 20~37),实际参与研究的院校共计37所。所有医学院校相关负责人对本研究内容均已表示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资料分析方法。应用方便抽样选取2003年19所医学院校和2013年33所医学院校,整理并分析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情况。内容包括课程科目数、课程跨度、人文课程学时所占总医学课程学时的百分比(以下简称人文课程占比) 、必修人文课程学时占总人文课程学时的百分比(以下简称必修学时占比) 、实践课学时占总人文课程学时的百分比(以下简称实践学时占比) 、是否进行课程整合、是否采用形成性评价、是否进行沟通技能实践等8个方面。其中,实践课学时指的是除沟通技能实践课以外的临床案例模拟、社区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学时。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Excel 2016版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2013年我国19所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2003年我国19所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门数平均为3门,开设最多的为8门,18所院校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课程跨度平均为2个学期,跨度最长的为5个学期;人文课程占比普遍偏低,平均占比为2%,最高占比7%;3所院校开设选修医学人文课程,必修学时占比平均为87%;4所院校开设实践课程,实践学时占比平均为2%;5所院校实现了课程整合;19所院校均未能够采用形成性评价;19所院校均未开设沟通技能实践。具体结果详见表1。

2.2  2013年我国33所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33所医学院校全部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开设的门数平均为6门,最多的17门,最少的1门;课程跨度平均为4个学期,跨度最长的达到8个学期;医学人文课程占比平均为5%,最高占比为10%,最低占比为2%;22所院校开设了选修医学人文课程,必修学时占比平均为64%,大部分医学院校必修学时占比与2003年时相比均有所回落;22所院校开设了实践课程,实践学时占比平均为9%,最高占比为68%,19所院校进行了课程整合;1所院校采用了形成性评价;4所院校开设了沟通技能实践。具体结果详见表2。

3 讨论

3.1  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课程门数和课程跨度仍然不足

研究结果显示,相比2003年,2013年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课程开设门数增多、课程跨度增长、人文课程占比也有所提高。这与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要求的出台和实施有关。然而,目前我国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仍然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①医学人文课程占比还比较低。国外研究显示,美国、德国的医学人文课程占比均约20%~30%,而英国、日本的医学人文课程占比均约10%~15%[5]。本研究中,我国的医学人文课程占比平均从2003年的2%上升到 2013年的5%,相比而言,医学人文课程占比仍旧偏低。②医学人文教育未能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 医学人文课程跨度平均从2003年的2个学期延长到2013年的4个学期。但是,目前医学人文课程多设置在大学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少有这类课程。而对医学生来说,往往三四年级频繁接触临床之后才是最需要思考实际面临的医学人文议题的阶段[6]。

3.2  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选修 课课程内容和形式仍然比较单一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必修学时占比在2003年和2013年的院校中平均分别为87%和64%;实践学时占比平均分别为 2%和9%。医学人文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仍然存在单一化和泛化的问题。这可能与我国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比较大有关。目前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仍然以必修课程为主、大班授课为主,并且实践学时占比偏低,相对更加注重知识记忆,这就导致医学人文课程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学生缺少实践应用与深层次的真实感受。但医学人文教育与其他知识性教育不同,它必须是触动思想的,医学人文课程的实施形式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能够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7]。基于国内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我们认为,未来医学人文教育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种授课形式相结合。医学院校可以针对各医院的工作时间,设置相应的人文课程;各医院在对实习生进行临床培训时也应当注重人文教育的熏陶,使学生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实现医学与人文的一体化[8]。此外,医学院校还可以举办人文类专题比赛、组织志愿者活动等一系列与人文课程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4]。

3.3  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课程 考核模式仍然比较单一

研究结果显示,2003年的19所医学院校中所有院校均未采用形成性评价;而2013年33所医学院校中,有1所院校采用了形成性评价,实现了零的突破。这说明以书面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的终结性评价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既往研究表明,终结性评价方式难以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有效评价,也没有体现出医学人文学科的特点[9]。现代医学教育强调基于工作环境的培养、观察、反思、反馈、评价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医学人文课程则更是强调“育”而非“考” 。传统终结性评价模式强调结果,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反馈,帮助学生反思并进一步改进[3]。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未来医学人文教育应该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努力做到多元评价体系相结合,尝试“基于工作环境的评价” 、“360度评价”和“档案袋”等。

4 结语

与2003年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相比,2013年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课程开设门数增多;课程跨度增长;选修课程增多;形成性评价和沟通实践技能均实现了零的突破。然而,我国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开设课程门数还比较少;课程跨度还有所不足;实践学时占比偏低;授课以必修课为主;考核模式仍然较为单一等。未来,医学人文教育还需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种授课形式相结合、多元评价体系相结合。由于时间和资料所限,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仅对国内部分医学院校2003年和2013年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上的异同进行了梳理,在研究结果的推论方面需要谨慎;此外,本研究从院校的角度研究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情况,后续研究可以考虑从学生角度出发,调查学生所期待的医学人文课程应该怎样设置。






【信息来源: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