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
将德育与智育相统一
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知识传授并重
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完美统一
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重任
切实提高育人实效
4月16日,济宁医学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圆满落下帷幕,来自16个二级学院和15个附属医院的185部作品参加了本次大赛,60部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文化自信、制度优势、社会责任、大爱精神、家国情怀、战疫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思政元素不断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
以下是部分一等奖获得者对课程思政的实践心得:
护理学院刘鹏飞教授:“新的时代,护理人员在捍卫人类健康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弘扬和讴歌护士的奉献精神,更应该强调护理作为一个独立专业所体现的价值所在,在培养学生奉献牺牲精神的同时,要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价值感。”
护理学院王妍老师结合62名全国护理校友在湖北的生动战疫故事,将南丁格尔精神、价值塑造有效融入课堂,“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教师就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专业课的最重要位置,并贯穿课程始终。”“成长后我就成为最美的你”已成为广大护理学子的自觉追求。
“感染新冠肺炎后,人体发生了复杂的免疫保护和免疫病理反应,免疫过度反应可能是引发重症肺炎的原因。”医学免疫学博士戴军在课堂上娓娓道来,“新冠肺炎的治疗,血浆治疗、干细胞疗法、单克隆抗体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目前的有效方法,都和免疫关系密切。”“学习,永无止境,一定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药学院付英杰博士秉承中药学独有的特色,教学设计中始终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中医药思维的培养。以小篆“志”字古代含义为引,提出“百学立志”;以孙思邈《千金方》的成就为引,培养“工匠精神”;以“水火既济”功效为引,感悟“未济人生”;以药材价格讨论为引,引导“明德仁爱”。
管理学院王汉苗博士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国粹,是瑰宝,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课上,王汉苗老师正在讲授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她说,“作为中药学专业的学生,你们非常明智地选择了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专业。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在脱贫攻坚领域大有作为,国家又启动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不仅如此,护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伴随着一带一路,漂洋过海,备受世人瞩目。作为学习中药的青年学子,你们的使命,就是接过先人的接力棒,把人民安康装在心里,以扎实学识武装自己,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让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在你们这一代人身上,发扬光大。”
“学生不仅渴望收获专业知识,更渴望收获一生受用的思想和智慧。”管理学院岳成美老师认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哲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潜移默化助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
附属枣庄市立医院郝珉老师认为,“作为一名临床教师,亲自参与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见证了危难时刻的最美逆行,挺身而出,舍身忘死,其实这是每一位医生每一天行医的平凡真实写照,爱病人、关爱患者,敬畏生命,对得起“白衣天使”的称号,每一位医护人员对待病人的言谈举止、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课程思政,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始终成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学习榜样,前进灯塔。”
【供稿 : 李印龙 校对:郭艳玲 审核:时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