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临床专业认证动员大会

时间:2014-06-02浏览:2532

为积极推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开展,根据学校整体工作部署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安排,5月28日下午,学校在图文信息楼报告厅召开了临床专业认证动员大会。院长白波作动员报告。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温杭东,副院长李建军、高哲学、赵敏出席大会。大会由副院长、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司传平主持。

白波以“理想、理念、理性”为题,从国际、国家的医学教育及学校的发展目标谈起,系统分析了国际医学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和医学教育改革轨迹,阐明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影响,梳理了我校临床教育教学现状和改革探索过程,并就做好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提出了意见和要求。

白波系统阐述了以科学为基础的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基础的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和现在以系统为基础的第三次医学院教育改革。尤其是第三代改革,他介绍了《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该报告绘制了未来百年医学教育改革愿景,从教育和卫生多系统的角度,用犀利的眼光发现问题,其内容体现了新方法、新挑战、新视角、新理念、新策略,并强调指出医学教育的核心推动力必须是推动卫生体系公平有效地为病人和人群服务。它带给医学教育新的启示一是应该建立“负责的医学教育”;二是倡导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三是倡导以转化式学习和相互依存的医学教育为指导方针的教育改革;四是重视医学教育经费投入的价值;五是用全球视野看医学教育。提出医学教育改革应牢记医学教育的核心推动力是推动卫生体系公平有效地为病人和人群服务,培养医疗保健提供者、医疗保健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服务者、服务管理者的 “五星级医生”。

谈到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领域、目标和主要任务,白波说,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教育部和卫生部结合医学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医学教育国际发展趋势,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及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大力加强医学人文建设,加强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重视实践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医学内部及外部的学科交叉整合,培养具有“大医学”概念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提出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组织开展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为依据,以学校自评为基础,教育部门和卫生行业共同组织实施的临床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要求在2020年完成127所(不包括独立院校)举办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的首轮认证工作, 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

就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影响,白波进行了重点阐释。他介绍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解析了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程序、方式与重点,分析了认证和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区别及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医学教育的影响。他认为,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是执业医师准入的要求。认证对医学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中心地位;二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树立牢固的质量观,保障医学教育质量;四是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

白波通报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现状。近几年,学校通过教改讲座、教育教学大讨论和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更新学校办学理念与观念;启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适当控制专业招生人数,开展技能训练课程和分站式考试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采取国内外的师资进修加强师资储备与培训;大力开展以“爱心教育”为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身心健康的医学卫生人才;开展“圣地卓越医师班“试点,向国际教育模式看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完善生命科学馆、临床技能中心、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及后期教学基地,保证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积极贯彻教育部、卫计委“5+3”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思想,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提出“三个结合”、“四证齐全”的改革思想并逐步实施。

白波还回顾了学校办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认为此次认证恰逢其时,可以借助校外专家的力量对我校近年来的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充分挖掘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传统与积累,固化优势,全面展示优势并发现不足,借此契机促进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迎接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他认为,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过程与结果不仅是对我校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认定,更会直接影响我校医学学科的建设与专业发展以及我校在国内外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是我校继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之后的又一项全局性工作,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就做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他提出三条意见。一是深入学习和理解认证知识,把握认证精髓。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解读、组织学习、自学等形式,深入学习《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南》、《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以及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全面理解,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准确把握认证精髓,将《标准》的各项指标分解并在工作中认真实施。二是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将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贯穿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全过程,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和机制。三是探索实施医学教育标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白波要求,一要充分认识认证工作对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是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标准、保障我国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根据最新的教育理念来检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教育管理、师资培养、教育资源、后勤保障和学生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迎接认证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规范学校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二要深入学习《标准》,落实责任, 把认证工作落到实处。要把认证的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全校一盘棋,各部门、单位的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工作落在实处。三要振奋精神, 积极工作, 出色完成认证工作。全校师生员工,要心向学校、情系发展,要树立“校兴我荣、为校争光”的思想,认真扎实地搞好临床专业认证工作,确保认证顺利通过。

白波提出,要“济人”、“济世”,“济医”、“济宁”。我们培养的医学生是要治病救人的,是“济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生不但要救人,还要悬壶济世,就是“济世”,所以我们说医学生“济人”、“济世”;而我们济宁医学院要培养合格的医生是“济医”,只有把学生培养好了才能保一方安宁,才能“济宁”。我校在自身发展历程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身处新的改革潮流,就当敢立潮头;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学校一定能在临床专业认证工作中达到预定的目标,为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司传平认为,白院长的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并阐明了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及面临的问题,同时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要求各部门、单位会后认真组织学习和落实白院长的讲话精神,深刻认识专业认证的目的和意义,切实做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各项准备工作。

司传平解读了《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并就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落实提出了五点意见。第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员动员。各部门(单位)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和研究相关文件,充分认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树立大局意识、强化责任意识,积极投身于专业认证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人人关心认证,人人参与认证”的良好氛围,确保专业认证工作顺利开展。第二,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标准》,把握内涵,理清思路。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更新理念,认真学习《标准》,明确任务,要逐字逐句研究,一项一项落实,系统梳理,查找问题和差距,明确目标任务。第三,以认证为契机,全面深化和推进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全校广大干部职工要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观。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推进以系统和器官为主线的系统化教学,推进课程整合;加大PBL、CBL、TBL、三明治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力度和范围,开展“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创新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推进“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完善爱心教育体系,优化育人环境,将医德教育、爱心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身心健康”的医学人才。第四,依据《标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依据《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加强过程管理与评估;完善教学评估与毕业生质量信息反馈制度;构建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机构等利益方参与的校内、外教育评价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监控、全过程管理的教育评价机制。第五,要周密部署,扎实推进,讲究实效。各部门、单位,认证办公室和各工作小组组要结合学校认证工作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周密组织,通力合作,树立全局意识,将认证工作当做“一把手”工程来抓,并建立督导检查、考评和奖惩制度,强化任务落实;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认证工作内涵,明确、细化目标任务,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扎实推